578 轻松打爆20万起义军-《大清话事人》
            
            
            
                
    第(2/3)页
    县城内,兵的海,刀矛的洋。
    义军十八部昼夜不停的往这移动,准备决战。
    落在吴军斥候侦骑眼里,很难理解这帮反贼的勇气是谁给的?孔子?老子?还是狗子?
    弱势一方不应该四处流窜避免决战吗?
    想不通。
    不过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吴军第 6军团沿着清凉江东岸北进,第 10军团沿着京杭大运河西岸前进,展开钳形攻势。
    而清河县,恰好就在清凉江和京杭大运河之间。
    ……
    近卫军团居中行军,速度稍慢两天。
    第 8军团则是在己方船队的支持下,渡过京杭大运河跳到东侧迂回行军,目的地是占据后方的德州。
    封堵敌撤退道路。
    如此安排乃是基于三方情报:斥候侦骑、情报署细作、以及直隶的士绅。
    义军两眼一抹黑。
    吴军则是借助各方触手,彻底解开了战争迷雾。
    车辚辚,马萧萧。
    李郁骑着战马,脸裹面巾遮挡灰尘。
    放眼望去,广袤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到处光秃秃,没有一丝绿色。
    白的是雪,黄的是土。
    除此之外,中原大地再无第 3种颜色。
    白骨露于野。
    饶是冷漠理智如自己,也忍不住感慨:
    “生灵涂炭~”
    ……
    扎营后,
    侍卫送来了了一叠直隶山东士绅的劝进书暨投诚书。
    信中,他们痛斥义军之暴虐,请求吴皇速速称帝,恢复秩序。
    李郁懒得看这些信件,直接令人丢进火炉。
    北伐只是幌子,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清除地方势力。如果战争没有达到目的,那就用其他办法达成。
    既要他们的田,也要他们的命。
    李郁注意到,其中没有衍圣公的降表。
    也好。
    少了争议。
    衍圣公跟着清廷跑了,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孔府的 100多万亩土地没收掉,把该抹掉的痕迹都给他抹平了。
    ……
    2日后,决战开始。
    阳光灿烂,微风清冷,大地肃杀,两军云集。
    很难说,是胡之晃撤退给了乌合之众们巨大的勇气,又或者是吴皇的傲娇行为激怒了乌合之众们。
    他们居然狂妄地选择了决战!
    吴军阵型如下:
    近卫军团居中,第 6军团居左,第 10军团居右。
    第 2派遣军居前。
    两百多个大小方阵,错落有致。
    沉默,极度的沉默。
    吴军的安静让嘈杂混乱的义军有些不安,许多人心生后悔。
    清河县城墙,鼓声响起~
    盟主潘九斤身穿棉甲,手持佩剑。
    “第一个万人队,上。”
    ……
    鼓声中,
    8000多义军步卒呐喊着跟着本部旗帜往前冲锋,刚冲出去小半里,队列就开始混乱。
    不过身处群体当中,
    这些步卒们只觉得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当面的第 2派遣军阵阵骚动,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湘西。
    作为一支成色复杂的填线军团,第 2派遣军团在经受了残酷的阵型训练、血与火的教训后接受了现实,甘愿充当吴军的利爪。
    就像是熬鹰,要么低头要么死。
    吴廷对于如何炮制派遣士兵,颇有心得,驾轻就熟。
    “放下面甲。”
    “准备接战。”
    随着军官的号令,位于最前方的 1000人齐刷刷放下铁制面罩,将自己变成冰冷的铠甲勇士。
    后面 3000人盔甲稍次。
    穿着棉甲,以及前辈第 1派遣军团淘汰下来的初代板甲。
    ……
    清河县城墙之上,义军首领议论纷纷。
    “吴军的火炮太多了。”
    “假的吧?”
    “啊?”
    “如果不是假的,他们为什么不把大炮布置在阵型的最前面?为什么不开炮?”
    众人聊的起劲。
    盟主潘九斤强装镇定,扭头,和颜悦色的对白莲义军首领郑春寿说道:
    “郑首领,敌军军阵严整。”
    “劳烦你率本部和联军的其他骑兵,准备出击。”
    郑春寿拉着他走到一边,小声道:
    “盟主,你认为有胜算吗?”
    “郑首领,你可不能未战先泄气,你还年轻,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方诸侯。十八路首领里,我潘某人其实最看好你。”
    ……
    郑春寿无奈,低声道:
    “盟主,能不能用你的船把我的骑兵送到吴军后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