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永乐年间。 朱棣凝视着天幕上缓缓滚动的弹幕,其中穿插着历代诗人的名字,他若有所思。 这些名字,无一不指向了那些诗词璀璨的时代,却无一属于大明。 他心中明了,诗词,起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最后盛于唐宋。 然而,随着蒙元的铁蹄踏破中原,诗词便由盛转衰。 直到后来,他爹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华夏。 虽然明朝还有小说撑撑场面,但是诗词确实没有在明朝重新大放异彩。 反而后人评价,明清的百姓都被改造的儒家压抑着思想。 物极必反啊! 百姓看过这么多天幕的内容,思想已经逐步觉醒。 朱棣也是。 他意识到,思想的自由与开放,才有更多的文化传承。 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生出。 若是能在大明推行更为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百姓思想之自由,言论之无忌,或许能重现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盛况。 届时,大明的文坛必将涌现出无数传世佳作。 不仅在华夏传颂不衰,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盛大场合,如后世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大明诗篇作为开场,惊艳世界。 然而,他也深知,这一切并非易事。 如何在保障百姓思想自由的同时,避免其与皇权的冲突,是他必须仔细规划、谨慎行事的事情。 正在朱棣思考之际,下一个视频开始播放。 【81对“小慢慢”。】 ...... 视频的开头就是一句王炸。 【华夏高铁的时速已经突破到450km每小时。】 ...... 各朝古人一脸不可置信。 他们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 一个时辰,一千八百里?! 后世的高铁速度已经这么快了吗?! 此前,华夏高铁用“二桃杀三士”的手段,来套路其他国家200km和300km以上的技术。 没想到,转眼几年过去,华夏高铁的时速已经突破到450km每小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