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于是,朱棣好奇问道: “为何这样说?” 朱瞻基侃侃而谈。 “此事本身就存疑。” “《吕氏春秋》中记载,周幽王戏弄诸侯并非通过烽火台放狼烟,而是采用了击鼓的方式。” “而且烽火台在西周时期并未出现,孙儿只知烽火台在汉代才得以完善。” “而在西周灭亡之际,仍有诸侯前来勤王,甚至有国君战死沙场。” 朱瞻基稍作停顿,继续深入剖析: “西周的灭亡,实质上是一场周王室的内乱。” “周幽王对褒姒宠爱有加,褒姒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伯服成为继承人,便怂恿周幽王废掉了王后申姜及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但褒姒仍然视宜臼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保命,宜臼不得不逃离镐京,投奔自己的外祖父申侯所在的申国。” “周幽王向申侯索要宜臼,却遭到了拒绝。” “周幽王十一年,愤怒的申侯联合犬戎、缯国攻打镐京,大获全胜。” “周幽王带伯服逃离镐京。而犬戎则攻入镐京,大肆烧杀抢掠,并俘获了褒姒。” “逃出镐京的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最终也被杀于骊山。” 最后,朱瞻基做出了总结。 “所以,周幽王死于废长立幼。” ...... 【自那时起,谣谶便频繁地出现在史书之中。】 【隋末的“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 【元末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 ...... 嬴政突然就悟了。 大秦的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谣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