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能发现的春秋竹简,仅是寥寥无几的几段残简,文字模湖晦涩、很难确证到底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早期的竹简。 相对来说发现较多、成卷成册的竹简只能追朔到战国早期。 究其原因,可能也是因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贵族们,对文字的垄断比较看重。 文字和知识通常都是掌握在极少数贵族手上的,而且必须要严格保密,世代家传。 当时可不兴什么传播知识,教化百姓的说法。 春秋时的竹简书籍,主要还是被诸侯宗室贵族所掌握,并且严禁外泄,甚至是只有家主和继承人才可以学。 而且除了记录本国史料以外,其他书籍少得可怜,私家着述基本没有。 可能只有历代贵族自己总结出来,着写而出的“家传之书”,在各贵族家里世代相传。 也就是各家的家传之学。 而这种家传之学,是不可能在某一位贵族死后作为陪葬品,埋入墓葬之中的。 要是埋地底了,那子孙后代还学啥? 这其实也从某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商代除了甲骨文之外,再没有其他文字载体出土。 因为记载了知识的竹简,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物品,是不可能拿来陪葬的,必须要留在家族中传世。 而更早的夏朝,为什么之在传世史书上看到,却没有任何出土文字,似乎也可以得到解答。 越往早,文字(知识)就越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且需要垄断保密的东西。 当时或许有类似竹简一样的文字载体,但是绝对会好好保护,不会带入地下。 而类似西方那种“石板”,华夏最早只能找到大约春秋时期的陈仓石鼓。 这只能说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华夏与欧洲不同,在夏商周时期并不兴在石头上刻字,是利用竹子或者木板来记事而已! 要到战国早期,诸子百家开始兴起,“知识”开始了第一次大型传播之后,才会有一些“士子”,将诸子典籍用来陪葬。 秦汉时期,才能够大量保有记载了先秦典籍的竹简。 从而才会被现代考古学家所发现。 想要找寻记载了曾国本国历史的竹简,恐怕得从曾国战国时期的墓中找,才有希望发现一二。 只是曾国战国时期的墓,目前还没发现几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