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章 春秋笔法-《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到汉代之后,史官渐渐从独立,变成了听当局者而行。

    到了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后,皇帝更是可以随意改动一些历史记载,将黑的写成白的。

    特别是清朝的史官,基本上是皇帝说什么可以记,什么不能记,就怎么记。

    司马迁虽然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可以随心所欲的去着史。

    但是毕竟他是西汉人,接受的是西汉正统皇权教育。

    他不可能去站在南越国的角度写南越国的历史。

    所以很多在西汉中央看来,大逆不道,乃至有损中央皇权之威的事情,司马迁当然不会记。

    在《史记》中,南越国是臣服西汉中央的藩国,历代君主继位都是受中央朝廷册封。

    但是实际上,南越国几乎独立于西汉中央,自成一国。

    并且关起门来都是以“皇帝”之尊领民的。

    这些事情,司马迁并不会去详细记载,只会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

    而赵胡继位后改的“赵眜”之名,自然也被春秋笔法了。

    “哎,要是六国的史书都还能保存下来,不知道会有多少颠覆现有历史的记载出现啊。”

    李教授没由来的又感叹了一句。

    仅仅只是一个表面臣服于西汉中央的南越国,就有很多真实历史,被掩埋在了西汉官方史记之中。

    那秦朝统一六国后,该有多少其他六国的历史记载,被销毁掩盖了?

    六国的史书里,到底记载了多少其他国家的黑料,或者说真实的历史?

    如晋国、魏国的《竹书纪年》一般,其他几国的官方历史记载中,有多少被后世掩埋了的真实历史?

    这事都不敢细想了。

    “还是得靠考古来揭开啊。”

    陈翰也颇为感同的点头附和。

    “除了赵眜印之外,这第三组印章里,还有一枚玉印,上刻小篆的“帝印”二字。”

    “不过不管是这个赵眜印,还是帝印,都和西耳室用于封泥上的帝印与眜印不同。”

    “用于封泥上的两枚印章,应该是其他的印,并没有陪葬在内棺里,或许在东西侧室内。”

    “这位墓主人的印章可真多啊。”

    “光是内棺的刻字印和无字印就有9枚了,再加上那三枚用于西耳室封泥上的印,就12枚了。”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印。”

    陈翰手上摆弄着第三组印章中,另外两枚。

    这位墓主人赵胡(眜),内棺的情况算是比较特别的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