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包括核心区域和边缘位置的过渡和衔接是如何实现的,水坝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结构和营建方式存在哪些不同。 而在宏观层面,老虎岭水坝的废弃与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其与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的衰落之间的关系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此外,探沟内还发现了良渚文化之后的文化遗存,其中马桥文化、唐宋时期的遗存还相对比较丰富,这些遗存的性质也值得做进一步思考。 三个月的探沟发掘工作,让整支考古队都大有收获。 “现在基本是可以确定,这条老虎岭水坝,建造的年代最晚也是良渚文化中期的事情,并且到良渚文化晚期就已经废弃了,这是根据出土的良渚文化晚期遗迹打破关系确定的。” 站在探沟坑里,孔建文一边揉着老腰,一边兴奋的说道:“而且关于老虎岭水坝区域的文明活动情况,我们也有了清晰的了解。” “和其他研究良渚古国的学者们做出的推断一样。” “基本可以确定,良渚古国灭亡于4200年前左右的一场大洪水,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层,这个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 “大约过去了一千年沉淀期后,才重新有后来的文化占据这片区域,也就是马桥文化。” “然后到了战国时期,良渚所在的这片区域才重新繁荣起来,重新被华夏文明纳入文明圈,成为了吴国和越国的一部分。” “不过之后秦汉统一,吴国和越国作为蛮夷之地,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并不频繁。” “到唐朝之后,良渚所在的这片区域,才再度繁荣起来,一直到近代。” 良渚古国所在的这片“首都”地区,可以说是几经沉浮,衰弱过,重新复兴过,又再度衰弱过,可以说是经历丰富了。 良渚古城与其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是近些年来华夏史前考古的重要进展之一,为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不过,仅仅只是11条大坝中的一条上的一段试挖掘,距离揭开良渚古城之谜,还早得很。 北纬30°,一个神奇而充满惊喜的纬度。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仿佛是上天钦定的文明摇篮,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崛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