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全县红薯大疯狂 比从前要更加努力-《独宠夫郎》


    第(1/3)页

    “不敢不敢,  学生也是瞎折腾,侥幸而已。”

    迎着江知县赞许的眼神,黎荞很是谦虚。

    同时心里决定待会儿要去书铺逛一逛,  原来圣上又写小作文了,他得买下来研读。

    这几年因为科举考试的策论题总是围绕着圣上的小论文出,所以每当圣上有新作问世,那必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盛的书铺。

    最近天气炎热,他许久没来县城,  尚不知道圣上又推出了新作。

    “不是侥幸,是你在这方面的确有天赋。年轻人,  了不起。”

    夸了黎荞一句,  江知县又道:“今年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农人奔着粉条而来,所以你三柳村的红薯作坊不能辜负全县农人的期许。”

    去年三柳村的村民干了票大的,  今年全县的农人摩拳擦掌,  也要干一票大的。

    他之所以不调任,也是为了干一票大的。

    恰好圣上刚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这简直为粉条量身定做嘛,他会带领平城的农人,跳出圣上所提的怪圈。

    用实际行动去回答这篇文章。

    所以他必须先给三柳村的人做一做工作。

    去年粉条出现的突然,  再加上认识不足,  手忙脚乱之下没能将利益最大化,  但今年准备充裕,必须整一波大的。

    “麦收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全县农人所种红薯的亩数,  全县十个镇,  一百七十个村子,  一共种了三十万亩的红薯。”

    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  因为平城总共的耕地面积才四十万亩。

    这说明全县农人只种了少量的小米、高粱、玉米等杂粮,余下的田地全部种成了红薯。

    黎荞听到这个数字,睁大了眸子。

    三十万亩红薯?

    ……

    天,这得出大事。

    陶竹也被这个数字给惊着了,他想象力有限,三十万亩具体有多少,他根本想象不出来……

    “今年雨水足,我估摸着红薯的亩产量和去年差不多,一亩地能收个两千斤。”

    “若是按照两千斤算,那三十万亩红薯能收获六万万斤红薯。这是一座红薯山啊。”

    江知县感叹。

    平城农人被三柳村的银子刺激得红了眼,所以今年这般疯狂。

    若是粉条生意出了岔子,那全县农人都得疯。

    因此,三柳村的红薯作坊是下半年全县的焦点,绝对不能有任何疏漏,一定要把这一座红薯山变成银山。

    “农人种了这么多红薯,肯定急于变现,但红薯作坊每日的产出有限,为防止出乱子把好事变成坏事,我这里有一个想法,你且听一听。”

    江知县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首先,必须得扩大生产。

    唯有扩大生产,才能让急着变现的农人安心。

    但是,粉条的做法也必须保密。

    因此他希望三柳村今年冬天甭管男人女人小哥儿,能做红薯粉条的,都进红薯作坊做粉条,尽可能提高粉条的日产量。

    六万万斤红薯,六斤红薯出一斤淀粉,那今年平城能有一万万斤淀粉。

    粗略的按照一斤淀粉出一斤粉条的比例去算,那么红薯作坊就算是一日做两万斤粉条,那也得花五千天才能把这些淀粉消耗完。

    五千天,就是将近十四年啊。

    所以说,这个账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要吓死。

    全县农人想要在这个冬日把红薯变成银子,哪能等十四年!

    江知县留在平城是为了搞政绩的,不是为了搞惊吓的,为了避免出乱子,首先就是要提高粉条的日产量。

    黎荞这会儿也受到了惊吓。

    他知道今年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但不知道具体种了多少,现在江知县把所有数字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他头皮不由麻了一下。

    可怕!

    若是这个冬天不能让农人的期望成真,那农人心中绝对生怨。关系到口粮,说不定还会闹出事来。

    三柳村的人口算是多的,有两千多人,去掉老人和小孩儿,能做粉条的人有一千多。

    一千多人拼了老命,一日的确可以做两万斤粉条。

    但显然,一日两万斤粉条无法消耗掉全县种的红薯。

    “老爷,我有一主意,要不让三柳村旁边朱家村的人也做粉条吧。”

    他对江知县道。

    扩大生产需要人手,看来看去,这活儿就交给一直跑的很快的朱村长吧。

    “可以。”

    江知县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必须得扩大生产,但这个新的人手该找谁,他目前还拿不定主意。

    现在黎荞给了提议,那就朱家村吧。

    他对朱村长没什么意见。

    但朱家村只是一个小村子。

    就算是加上朱家村的人,那在明年红薯收获之前,也消耗不掉今年的红薯山。

    所以,还得继续寻人。

    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是整个村子的人一起上,也可以从各村招人手。

    一起致富,那就该雨露均沾嘛。

    他觉得可以在县城划出一块地,盖一个大大的红薯作坊,红薯作坊里的工人,全县一百七十个村子都有名额。

    由他出面震慑这些工人,谁敢卖方子,那不是全家坐牢,那是全村每家都得有人坐牢。

    在这种威慑之下,应该没人敢随意泄露方子。

    既然是全县的红薯,那就得集全县之力来消耗,这样才能把大惊吓变成期盼中的大喜事。

    当然了,因为粉条的方子是黎荞的,所以这个红薯作坊,如同三柳村的红薯作坊那般,黎荞可以拿两成盈利。

    而且,县城这边的红薯作坊也不会和三柳村的红薯作坊争抢市场。

    虽然他是为了全县农人考虑,但也不能寒了三柳村的心,毕竟黎荞之所以折腾粉条,出发点是为三柳村的红薯寻一条钱路。

    他哪怕是知县,也不能为了全县农人的钱路而把三柳村的钱路给堵上。

    按照他的打算,就算县城建了红薯作坊,商贩购买粉条的话,也得先从三柳村这边拿货。

    只有三柳村每日生产的粉条卖完了,那才能卖县城红薯作坊的粉条。

    想要消耗那么多粉条,只靠着小商贩不行,他还得提前给府城的大商贩放出消息。

    ……

    总之,想要安稳的度过今年的冬日,想要满足全县农人的期许,那涉及的方面有很多。

    他会尽力安排。

    江知县的计划很详尽完备,还考虑到了三柳村乡亲的利益,黎荞挑不出毛病来。

    不过,他如果还拿两成盈利,那就太可怕了。

    粗粗算一下,一万万斤淀粉,也就是一亿斤,一亿斤淀粉做一亿斤粉条。

    一斤粉条他拿的其实不到五文钱,若是按照五文来算,那就是五亿个铜板。

    换算成银子,那就是五十万两银子。

    五十万两!

    这个数字太惹人注目了。

    太烫手。

    他靠着粉条日入十两的时候,众人理解,但当他年入几十万两的时候,绝对会有人眼红的滴血。

    再者,虽然江知县是一位好官,目前也没听说平城这边有匪寇,但江知县上边有府、省两级官员。

    他现在无权无势,平民小百姓一个,若真拿了这几十万两银子,那等于是三岁稚童抱着金砖在大街上瞎逛,谁知道这两级官员会不会眼馋这份巨额财富。

    于是,等江知县的话说完,他先是赞美一番,然后才道:“既然县城的红薯作坊是全县人辛勤的努力,那学生怎好占两成盈利,学生靠着三柳村红薯作坊就能衣食富足,所以县城红薯作坊的盈利就不必分给学生了。”

    靠着三柳村的红薯作坊,他小日子过的很滋润了。

    “不可。”

    谁知江知县立马摇头:“县城的红薯作坊用了你的法子,且三柳村的红薯作坊都与你分成,那县城的也必须如此。你若是只拿三柳村红薯作坊的分成,那这就是三柳村的人吃亏了。”

    他心里对黎荞的满意,此时攀升到了最高点。

    哪怕是巨富之子,在听到五十万两这个数字时,也绝不会无动于衷。

    五十万两呐!

    可眼前这位年轻人,脸上无傲色,无得色,更无贪婪之色,沉着冷静、轻描淡写、毫不犹豫的就将这五十万两银子拒之门外。

    这份淡泊的心境,这份沉稳,都是做官必备的,年轻人必定前途无量啊。

    “这……”黎荞迟疑,大脑飞速转动,片刻之后,他又道:“老爷,不如这般吧,从今往后,学生只拿红薯作坊半成的盈利。”

    “且今年的盈利,交了商税之后,学生一文不取,全拿来修三柳村到县城、县城到府城的官道。”

    “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他如果拿半成的盈利,那么一斤粉条他能得一文多钱,按照一文钱算,一亿斤粉条就是一亿个铜板,也就是十万两银子。

    大盛的商税说重不重,说轻不轻,简单来说,就是交一年盈利的三成。

    交三成的商税,就是三万两。

    十万两交上去三万两,他可得七万两。

    七万两银子,应该能把两条官道给修了吧。若是修不了,那就明年继续修。

    三柳村到县城的路,他经常走。

    平城到府城的路,他将来肯定也要走。

    索性现在修了吧。

    他让了利,又修了路,那今后他每年靠着粉条拿七万两银子的分成,就算平城有人眼红,也会有很多人帮他说话。

    至于府、省的官员,只要不是强横霸道得一上来就非得搞他一个家破人亡,那他愿意破财。

    他不是啥都不懂的小孩子,他明白一些潜规则,需要花银子解决的事,他从不吝啬。

    有江知县在,应该能和这些大官沟通,能保一保他。

    至于将来江知县调任,到时候再说。他有异能,也会走科举,总能走出路来的。

    不过,一年七万两,对于府、省级别的官员来说,这不算多,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