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去县学读书 乡试的重点-《独宠夫郎》


    第(3/3)页

    因此,当他和陶竹坐着牛车去县城时,村人们自发为他送行,乌压压的一堆人挤在村口,看的他也有些不舍。

    在三柳村的这几年,他过的挺愉快的,唉,以后尽可能的多回来吧。

    和村人道别之后,他和陶竹赶着牛车往县城而去,在他们身后还有黎夏和黎二山。

    陶竹一人照顾他的衣食起居有些辛苦,所以黎粮和黎谷都劝他带上黎二山和黎夏。

    县城的院子房间多,住得下,于是黎二山和黎夏便跟来了。

    黎二山和黎夏各赶着一辆牛车,上面放的几乎都是书。

    县城的院子久未住人,黎荞陶竹黎二山黎夏打扫了一番,又出去买生活用品,一日便过去了。

    翌日,吃过早饭,黎荞和陶竹去县学报道。

    平城的县学名叫正心书院,坐落在县城的西北处,占地面积有五十多亩,不算很大。

    黎荞和陶竹去报道时,白教谕带着沈学正以及几位训导竟是直接站在书院的大门前等着他们夫夫。

    黎荞吓了一跳,他一个小小秀才,担不起这么大的阵仗。

    而且,他现在的行踪真的太透明了。

    县城里大半人都认识他,就算是不认识,但只看他和陶竹走在一起,那也能猜出他的身份。

    所以,当他和陶竹出现在县城时,那县城里的人都能掌握他的行踪。

    就像是此次回来,他和陶竹一进县城,庄丰收就知道了。

    今日也是如此,他和陶竹昨日来县城,今日白教谕便带着人在大门口等着了。

    “小黎啊,终于把你盼来了,走走走,咱们进书院。”

    白教谕瞧见黎荞,顿时笑眯了眼,紧走几步来到黎荞跟前,侧身示意黎荞先行。

    黎荞:“……”

    夸张了夸张了。

    “大人,您先请。”他忙闪到一旁,示意白教谕走在前面。

    白教谕哈哈一笑,捋了捋胡须,也没坚持,他一边走一边对黎荞道:“小黎啊,一应手续都准备好了,你签个名摁个手印就行,花不了多长时间。”

    “待会儿我带你逛一逛书院,有什么需要的哪里不懂的,你可一定要张口,千万别客气。”

    “……好。”

    黎荞点头。

    沈学正和几位训导虽不如白教谕那般夸张,但看着黎荞时都面带微笑,黎荞自然也要回以微笑,等入学报道的流程走完,他脸都要笑僵了。

    虽然在书院待不了太久,但该了解的还是要了解的,因此黎荞陶竹跟着白教谕在书院里转了一圈。

    书院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区和住宿区,如今书院一共只有七十多人,这七十多人按照院试成绩,分为廪生班,增生班,附生班。

    这个分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书院每年都有岁考,根据岁考的成绩会重新排班。

    黎荞进的自然是廪生班,除了他,还有庄文、孟月、徐瑛以及另外的几人,加一起一共只有十五人。

    正式上课是在五日后,白教谕带黎荞陶竹参观完了书院,便想带着黎荞陶竹去望月楼,好增进一下感情。

    黎荞飞的太快,白教谕能抓住的只有这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知道黎荞时间紧,因此,他去望月楼可不是喝酒去的,吃饭是次要的,主要是他想给黎荞详细说一说乡试相关的种种事情。

    他想要倾囊相授,好让黎荞记得他此时的相助。

    白教谕是想要说正事,黎荞陶竹便与他一起去了望月楼。

    王掌柜瞧见黎荞很高兴,他在黎荞陶竹回村的第二日就拎着贺礼去三柳村了。

    眼下黎荞来了他的地盘,他让黎荞随便点,他要为黎荞庆贺。

    白教谕知道王掌柜和黎荞交情深厚,便没坚持付账。

    这都是小钱,黎荞肯定不在意。

    黎荞在意的是乡试。

    因此,进了二楼的包厢之后,不等伙计上菜,白教谕便开始科普了。

    童生试虽然重要,但它其实只是一个资格考试,题目很简单。

    太上皇当政时,乡试和童生试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都是围绕着四书五经三史三传。

    但当今圣上即位后,乡试的题目经常接地狱,白教谕一开始也被这些题目给打懵了,但他总结了一下这几年的题目,又发动人脉询问了一下最近几年中举者的文章,然后他摸索出了一点心得。

    这点心得就是如今的乡试和童生试,两者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童生试笼统,乡试精细。

    拿庄文的院试文章举例,庄文只需要笼统写出泥石流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相关举措就行了,但若是乡试时拿到这样的题目,那就不能笼统的概括,得深入去写,得精细的写。

    每写一项措施,就要写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主考官明白考生是胸有成竹的,要让主考官明白考生对泥石流极其了解并且有能力解决。

    而且,写文章时还要灵活的结合四书五经三史三传。

    所以,院试的策论文章,一日就能写完。

    但乡试的策论文章,得写三日。

    黎荞听完白教谕这一番话有些惊讶,白教谕是有些能耐在身上的,不愧是教谕,一下子就触及到了最最核心的东西。

    的确是这样的,邢学政也说了,如今的乡试文章更重实用,得让主考官通过文章知道考生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一个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

    因为圣上出题总是接地狱,所以考试难度大大增加,从前考生们只需要研读四书五经三史三传就行了,但现在考生得知天下事。

    虽不至于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涉及到民生的内容,考生必须得知道。

    考生得懂得如何治理各种灾害,要懂得农事,要懂得律法可以审理各种案子……

    这些方面不是表明的懂,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黎荞想要叹气,科举考试的漏洞不好钻呐,天下这么多事呢,谁知道圣上具体会出怎样的题目。

    圣上逼着考生掌握各种知识,是希望这些考生将来可以直接外放做官吧。

    用这种方式选出来的进士,不需要额外培训,随时随地都能走马上任。

    这种操作,圣上真的是有些牛逼在身上的。

    在心里感叹完了,黎荞便又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邢学政给他的建议是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眼下白教谕也说了乡试写文章的重点,那他必须得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在县城的院子里埋头读了五日书之后,他的书院生涯开始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