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舆论导向-《阳光大宋》
第(2/3)页
“对了,你接到朕密旨的时候还在吐蕃吧?那边怎么样了?”赵祯很关心边事,他已经有了主体意识。
“嗯,情形不错,我帮了唃厮啰一把,他三老婆老家是历精城的大领主,拥兵六七万。温逋奇要篡权夺位,我把他救出来,他已经潜回历精城招兵平叛了。估计没多久就会有消息过来。”
“嗯,这就好,多一个牵制元昊的力量,咱们省力许多。唉,攘外必先安内啊,大娘娘已经决意归政于朕,朕却反倒有些无措起来。你回来太好了,不要再去西北,就留下来帮朕。”赵祯眼看宏图即将展开,虽然还没有举行归政大典,但已经跃跃欲试,这时候最希望的就是梁丰能在身边帮忙。
梁丰翻了个白眼道:“那是当然,遮莫还有谁指望我依然回去吃沙子么?你要是不留我,哼哼,那咱就告老还乡,隐居去也!”赵祯听了呵呵直笑:“我是怕你立功心切,不愿留下,那就好。回头跟大娘娘商量一下,你立功甚大,越级擢拔也是应该的,看给你个什么样的官职最合适。”
涉及到自己的安排,梁丰反倒不好意思说话,点点头:“这个随便吧,只要不是体力活就成。”
“梁丰,朕很发愁,这桩大案一发,就有两个为难,你参详参详,该如何处置。”
“哪两个为难?”
“第一,鲁宗道算是一路领头,他一倒,朝里就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文臣,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这个缺该如何补上,头痛煞人。偏偏大娘娘毫无半点动静,也不知她老人家又想些什么;第二,牵连此事的那些人该如何处置?唉,轻了重了,都怕史笔如铁,将来论起,朕如何自处?”
一般来说,除了几个走火入魔比如秦始皇、明嘉靖等热衷长生不老的混账,基本上稍微正常点的皇帝都关心两件事,最少其中之一。那就是现实江山的稳固和自己死后的青史名声。龌龊的就只顾第一条,贤明的就兼顾。赵祯无论如何都算是贤明之一,所以他苦恼着两个问题。
梁丰很理解他的提问,想了想说道:“第一条好说,这只是太后送你一份礼物罢了。马上你就亲政,朝里都是些老人,趁着现在空缺多,你提拔一个,就有一个人感激你,这样对你今后的威信迅速建立是个大好事。”
“对,这个朕也想到了,还是大娘娘想得长远!”赵祯很感恩。
“第二个就为难了,若是单纯的定王篡逆呢还好说些,该怎么定罪就怎么定罪,铁证如山。不怕翻案。可是里面牵扯了太后之前的一些传言。要说这些传言空穴来风呢只怕也没人信,毕竟她老人家以前还真有些心思(说到这里,梁丰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不过么这两年估计真是看开了,所以才放下。现在得到好处最大的是你,她又归政,顺手还替你扫除了障碍。最重要的,是你们母子相认。唉,这些算起来,以前种种,真的不值一提!”
赵祯听到这里,忽然鼻子一酸:“朕最没想到的就是生母之事。那日她老人家在密阁里对朕说起,恰便如五雷轰顶一般。唉,大娘娘十八年来对朕视如己出,待朕生母也不菲薄。就算有些私心,朕也该感恩图报才是。咦,对了,此前去谒陵。现在想起来,你当时行为颇多古怪,难道是早就知道的么?”
梁丰点头笑笑:“这种传言,只好瞒得过深居禁宫的官家你,朝里其实不知道的人还真不多。咱们不说这个了,还是回正题来,此事须得分朝野两个方面一起解决,方才比较圆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