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元-《千宋》


    第(2/3)页

    “有劳九公公带路。”

    皇帝请人自然提供交通工具,欧阳就这么乘轿进宫去。宋朝皇宫不大,可以说几个朝代下来最小的,后来还被黄河冲了。几代下来皇帝都想扩大,但周边老百姓不干。雍熙三年,宋太宗欲扩张宫殿,因皇宫附近百姓不肯迁徙,这项计划作废。从这点看,宋初皇帝都不错。由于没有城管,京城百姓的商铺摊位等都挤过了宫廷外的正道。按逻辑推理,城管和拆迁办是为谁服务则一目了然。

    ……

    含光殿,欧阳被平身起来一看,哈!自己竟然被邀请来参加诗友会,同来的还有本科进士一到十名。另外还有三省六部的吏部尚书在场。欧阳旁边一站就大概明白,徽宗这是给前十派官职来了。

    这宋朝官很有讲究,分为官、职和差遣。官名是现在的行政级别,就是行政待遇。比如七品、六品什么的。职,就是指馆职,比如在史馆的就冠上X职位。还有大学士等等都是虚衔。这两种是有官无权,有职无权。而差遣则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这样的字眼。比如XX县令,就是知XX县事。

    但凡进士,一律有官职,但是能不能得到差遣,那就要看运气了。毕竟差遣的实缺不多,当欧阳本次录取的进士就有130多人。哪有那么多的差遣可以安排。

    “入幕向云烟,归轩奈隔悬。”徽宗看看大家问:“谁帮朕接了这首五绝的下句?”定睛看欧阳,欧阳一头冷汗。

    “……”一干进士狂想中。

    “状元郎?”徽宗见大家这么客气,开始点名。

    这诗意思欧阳明白,就是到了黑夜,要离开云烟之地,想回家,但和家隔了悬崖。但知道意思有屁用,关键得对出来,还得压韵。

    幸亏这时候,榜眼在一边念道:“千秋黄阁老,百纳紫金丹。”这后句不承上句,而是反过来说明了这个要回家人的身份,和为什么要和家隔了一道悬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