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明义和杨支书带着萧毅,来到村里一家专门做刺绣的人家。 尽管是小乡村,也存在定量的形式主义。 提前知道大老板要来,墙上挂了一幅历经多日绣出来的百鸟朝凤图。 几乎占据了小半面墙。 刺绣的是位老奶奶,年轻时就精通手工活,后来自学绣花。几十年的经验搞下来,技艺堪称大师。 百鸟朝凤图里的几种鸟,个个栩栩如生。站在枝头的凤凰,隐约有股贵气。 萧毅是外行人,还是能一眼看出这幅刺绣的工艺水准之高。 实属佳品。 “老奶奶,请问您贵姓?”萧毅是大老板,跟人讲话的时候全没有架子。 前世他的奶奶,跟这位专精刺绣的老人家岁数差不多。 “你说啥?”老人家有点耳背,没听清萧毅说的话。 杨支书大声说道:“萧老板问你叫啥。” “我叫杜翠花。” 一听这个名字,萧毅不禁想起了东北一家人。 翠花,上酸菜! 年轻人可能没看过这部剧,但是在前世的上世纪90年代,这出情景喜剧还挺受欢迎。 眼前这位老人家值得尊重,不太适合玩梗。 “杜奶奶,您这刺绣手艺还真不赖。”萧毅笑着夸奖老人家,特意提高了音量。 杜奶奶笑容满面,有着独属于长者的慈祥:“我这一辈子就干这么一件事。不把它干好,心里不踏实。” 老一辈的思维和人生哲学,与年轻人存在很大差别。 过去常说的工匠精神,并不是他们自我标榜的东西,而是发自内心。 似乎人这一生,总该做好一件事。 那时候的爱情,或许是从相亲见面开始,但一不小心就走到了白头偕老。 萧毅的大本营在龙城。 纸醉金迷的生活里,养不出灿烂绽放的花朵。 他很羡慕,却又羡慕不来。 正如别人也会羡慕他是个身价数十亿的大老板。 “这幅百鸟朝凤刺绣,您绣了多长时间?”萧毅坐在炕头上,细问杜奶奶。 “六个月。” 尽管她讲话略带口音,萧毅还是能听懂她的话。 “像这样一幅刺绣作品,可以卖到多少钱?” 杜奶奶伸出两根手指:“两万块钱。” 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村人来说,这个收入已经相当的高。 一年绣出两幅,可以赚到四万龙元。 在还有万元户称谓的年代,家庭条件在村里排得上号。 可萧毅不是农村人,身处灯红酒绿的龙城,知道那里的人究竟多么有钱。 随便去趟酒吧,消费可能就是几十万。 萧毅家里收藏了几幅字画,价格都在百万左右。比初来时懂眼,粗略估算,杜奶奶的这幅作品少说也值几十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