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大规模农耕的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而修建水利工程,势必需要一部分人脱离粮食生产,去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并且需要有组织领导者来管理。 这就是文明即国家最初产生的原因。 良渚的水利工程非常宏大,虽然单条大坝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宏伟」,至少没有埃及金字塔看着那么牛。 但是实际上,良渚11条大坝的工程量,也堪比埃及金字塔。 良渚的水坝,需要一万人专门建设十年时间。 这么大的工程量,说明良渚文明在5300年前,有非常强大的农业基础,高产出的粮食生产,大量的粮食储备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劳动力脱离粮食生产去做这类工程,有集权统治可以组织和领导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是良渚作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支撑依据。 良渚文明拥有巨大的土石结构内城墙和外城墙,其被最早发现,还是1969年2月11日,农历新年前6天,美国的锁眼卫星拍下了一张俯瞰良渚的照片。 当时是冬天,植被凋零,又值革命年代,开发建设并不是主要社会活动,地貌基本保持完好,良渚古城墙以及水坝系统被清晰地显示了出来,这帮助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已经实现了城乡分野,农业聚落全部位于城外,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良渚古城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中的交通主要是河道,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 之前,对于整座城市的规模估计,是比较保守的。 就是简单的根据内外城墙的分化,认为这座城市权利中心的莫角山宫殿区大约30万平方 米,内城,也就是主要的手工业区,大约300万平方米,3平方公里。 外城则是主要的产粮区,占地6.3平方公里。 这就是良渚古城的范围。 这个范围并没有错,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确实这么大。 但是,新的考古发掘说明了,良渚的城虽然是这样一个范围,但是不代表城外就不住人了。 在最远离着良渚古城以东20多公里发现的茅山遗址,发现了80余亩成片水稻田。 这说明,至少在良渚古城外,20公里的辐射区里,还是属于良渚的农业工作区。 依旧有一些「野人」散落在城外的茫茫平原上,进行农耕作业,生产粮食供应良渚古城内的百姓生活。 也许,良渚古城这个良渚的首都,当年居住的人,远比考古学家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有大量的城内百姓,是靠着方圆20公里的农业提供粮食生活的,而不只是靠着外城的那6平方公里的农业区! 而且,更多更「科技」的遗址,也陆续发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