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五章 5300年前的榫卯-《满级考古大师》


    第(3/3)页

    城中的庙前遗址,浙江大学的考古队,就在其中发现了一座古井,并且井中有木架子。

    木架子本身不稀奇,新石器时代的人就已经会使用木头来制作工具了。

    稀奇的是,这些木架子是用榫卯结构固定的!

    榫卯,是一种华夏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华夏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华夏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华夏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华夏历代古建筑,以及大部分木质工具,一直都是沿用榫卯结构,这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

    西方人固定建筑用钉子,华夏人大部分情况下只用榫卯结构就行了。

    包括规模宏大的紫禁城,所有的建筑也都是借助榫卯结构固定住的,这是华夏人的智慧结晶。

    但是,「榫卯」这种建筑方式,最早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在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工技术。

    因为鲁班是鼎鼎有名的木工发明家,而且传说中的鲁班锁,就是利用榫卯的特性。

    鲁班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晚期,大约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

    然而,这个猜想现在可以推翻了。

    华夏人的榫卯技术,远比想象中诞生的要早!

    在5300年前的良渚文明时期,就已经诞生了!

    免费阅读..com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