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幸好雪没有下大,不然这路上就难走了。 和庄文道了别,黎荞赶着牛车回了新房子那边。 黎大山、黎春桃和王小哑都在。 晚饭在锅里温着。 王小哑牵着牛车回老房子,黎荞这边几个人开始吃晚饭。 大盛这边对商籍的限制不算严苛,不像是前朝似的,对衣服、住宅、出行的车子等各方面都打压。 当然,还是有一些打压的,但黎荞觉得不算严重。 最严重的一条是一旦入了商籍,那三代内不能科举。 按理说,寻挂靠之人,最安心的便是找自家的亲戚,但不能科举这一条让黎荞无法对自家亲戚开口。 因此,他瞧着饭桌上的黎大山和黎春桃两人,并没有提及此事,只说了县太爷特意见他的事儿。 如同庄文那般,黎大山和黎春桃先是吓了一跳,然后就是激动和高兴。 艾玛,县太爷都知道他小叔/堂哥了! “吃了晚饭就开始做粉条,县太爷要买八百斤粉条,先把粉条做出来再说。” 黎荞道。 幸好他之前一直在让黎大山、黎春桃、王小哑做淀粉,不然的话,还真无法很快完成县太爷的单子。 黎大山和黎春桃自是没意见,县太爷的订单诶,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儿了! 晚饭后,他们几个人正要开始做粉条,庄丰收来了。 庄丰收是来找黎荞说粉条的事儿的。 “这几天有不少乡亲和外村的人找上我,说咱们做粉条的速度太慢了,一旦过了年,那就没法做这生意了,所以我想着,要不雇人专门做淀粉?” “淀粉能长期保存,先把红薯做成淀粉,这样作坊那边就能长期做粉条了。” 黎荞听了此话,立马点头:“我也有这个打算,今日见着了王掌柜,王掌柜也催我,希望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粉条。” “一年四季?”庄丰收皱眉,若是想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粉条,那所消耗的淀粉可不是他们村之人能做出来的。 但若是让外村的人做淀粉,那粉条的做法能藏多久? 万一粉条的做法泄露出去,明年的粉条就不如今年好卖了。 但是,此时在红薯作坊里干活的人,真的能保密到明年么? 就算他制定了严酷的惩罚措施,但万一有人为了银子铤而走险呢? 粉条背后的利润太大了,大到他无法想象,万一真的有人为了钱选择一人蹲大牢幸福一家子,那明年村人的利益还是会受损。 “既然这么难选,那就让所有人投票好了。” 黎荞自然也是无法下决断。 既然决定不了,那就交给所有人。 庄丰收叹气:“行吧,让所有人投票。” 这样即便是有什么坏的结果,那也是所有人一起承受,少数服从多数,到时候谁也别埋怨。 于是,当黎荞几人连夜做粉条时,庄丰收则是在搞投票。 庄丰收一向是雷厉风行,这个投票,除了十岁以下的小孩子,其他的村人都有投票权。 不仅作坊那边要参与,没有去作坊干活的人也要参与。 这个投票一日之内就出了结果,选择今年多做淀粉好过了年也能继续做粉条的人,足足占了九成。 村人的想法很简单,虽然他们自己不会泄露方子,但保不齐旁人会泄露,既然如此,还不如趁着今年狠狠赚他一笔。 现在一日就能挣五十文,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文,一家有两个人,那就是三千文。 若是这个活儿持续到明年麦收,那就是足足挣了七个多月的银子。 也就是二十两。 管他以后如何,先把这个银子挣到手再说。 况且,现在因为作坊里的人要做淀粉,所以一日只能做五六百斤的粉条。 若是不做淀粉,只做粉条,那这个数字肯定要翻一下,他们每日挣的银子也能翻一下。 若是半年就能挣四十两银子,那还要啥自行车啊。 四十两银子能一口气把人生中的大事都给办了:盖房子,娶媳妇/夫郎。 所以,先挣钱! 村人投出了这个结果,黎荞和庄丰收自然是按照这个结果去做。 庄丰收先是让村里没去红薯作坊干活的人做淀粉。 他又去附近几个村子,找这几个村子的村长,教他们如何做淀粉。 他还去镇上,找三里镇另外一边的村子,让这些村子也做淀粉。 这还不够,趁着黎荞去给江知县交货,他也跟着去了县衙。 光是一个镇子怎么够呢,若是让全县的人都做淀粉,那他三柳村的红薯作坊能从现在运行到明年红薯成熟。 江知县把粉条和青团的银子给了黎荞,原本想打发这两人走,但没想到黎荞和三柳村竟然整出了这么一个决定。 确认黎荞和庄丰收的确是这么个意思,他立马让衙役去把各村的村长叫到县衙。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 种红薯的人家能拿红薯卖钱,三柳村这边也能挣钱,他治下的百姓都能挣到钱,那他自然大力支持。 咳,原本吧,他想托关系,明年好调去他看中的县城。 平城这边虽然有山,但不是名山,山上也没特色的动植物。 也没有水。 总之,这只是北方一个平平无奇的县城。 百姓说穷吧,那也不至于,凡是勤快的都能挣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他每年在不欺压百姓的情况下,也能收到足额的粮钱赋税,能给朝廷交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但是,说富吧,那也绝对称不上。 平城这边,九成九的百姓都是农人。 农人靠天吃饭,能富到哪里? 总之,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让他连土特产都寻不出的小县城。 真的,平城这边没有任何特产。 这边有的任何东西,隔壁县都有。 因此,前两年过年他给亲朋好友送的年礼,全都是从府城采购的。 平城本地的实在是拿不出手。 当平城这种县城的知县,想整出一番让圣上眼前一亮的政绩,那真是比登天都难。 这三年来,他想秃了头,也没想出什么好法子。 政绩不突出,那就无法升迁。 他自身也没什么背景,他是寒门出身,前朝时他家也阔过,是个不大不小的世家,但经历了战乱,等盛朝建立,他家彻底没落了。 没政绩,没人脉,为避免走出圣上的视线,他原本想着,今年狠狠心,动用祖产去和吏部的官员拉拉关系,明年好选一个能让他施展拳脚的县。 但现在嘛。 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平城,终于有拿得出手的土特产了! 靠着一个粉条,就可以让平城的百姓比从前富裕一倍甚至是更多。 这就是他的政绩! 在翰林院待了两年,他大概能摸清楚圣上的心思:民富国安。 百姓富不富,这是考核官员的一条隐形标准。 所以,他还是得动用祖产了。 因为按照大盛的规定,知县是三年一调任,他想继续留在平城,那必须得托关系。 只要能留下,花费些祖产算什么,靠着粉条,他能让圣上眼前一亮。 必须要支持三柳村的粉条大业! 江知县下了命令,很快全县城上百个村子的村长都来到了县衙。 当然,离的远的村子,即便是坐着牛车也要走上一天一夜的,来的就比较慢。 但这无所谓。 这不影响江知县先对来得早的村长宣布三柳村收购淀粉一事。 一年两次的赋税,都是衙役亲自去各个村子收的,所以,这些村子的村长和江知县的联系挺密切。 现在江知县宣布了粉条一事,这些村长意外之后就是惊喜。 粉条在县城火爆了一个多月,很多村长都知道粉条,现在三柳村要买淀粉,这是好事哇。 他们村子的红薯也能变成银子了! 第(2/3)页